学习参考资料
bevitor伟德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公室编辑
2016年10月
学习内容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一点通
2.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部分指标内涵说明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
4.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
5.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
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7.引导性问题112个
8.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指南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审核评估一点通
教育部高等公司产品评估中心
2014年
目 录
一、政策背景
1. 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 新时期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有哪些新精神?
3. 什么是“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4. 国际上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哪些?
5. 教学评估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什么作用?
二、审核评估方案
6. 什么是审核评估?
7.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什么?
8. 审核评估的理念是什么?
9. 审核评估的对象及条件是什么?
l0. 审核评估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11. 如何理解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之间的关系?
12. 什么是审核评估的特色或自选项目?
13. 如何理解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14. 审核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15. 如何评判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16. 如何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17. 如何理解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18. 如何理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19. 如何理解员工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三、组织管理
20.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核评估组织管理中如何分工?
21. 审核评估的组织管理如何体现“管办评分离”?
22. 专家组是如何构成的?
23. 专家培训有哪些要求?
24. 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
25. 审核评估结论如何审议与发布?
26. 审核评估中如何体现社会参与?
27. 国家为什么设立审核评估专项经费?
28. 如何创建优良评估风尚?
四、评估信息化
29. 什么是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30. 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审核评估中发挥什么作用?
31. 集团如何填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32. 评估专家怎样使用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33. 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什么作用?
34. 怎样使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管理信息系统?
五、学校工作
35. 为什么强调高校要建立自我评估制度?
36. 参评学校撰写审核评估自评报告要注意哪些问题?
37. 集团应准备哪些评建工作材料?
38. 集团接待评估专家需注意哪些事项?
39. 参评学校应以怎样的心态做好审核评估工作?
40. 集团怎样做好整改工作?
六、专家工作
41. 评估专家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42. 专家应做好哪“三项功课”?
43. 评估专家应掌握哪六项考察技术?
44. 评估专家必须遵守的 “四项规定”是什么?
45. 评估专家注意的“六个提醒”是什么?
46. 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撰写有哪些要求?
47. 如何理解“全面考察、独立判断”的专家工作方式?
48. 如何开好专家组评估意见反馈会?
七、纪律与监督
49. 审核评估如何做到“阳光评估”?
50. 审核评估的申诉与仲裁是如何进行的?
51. 教学评估工作有哪些纪律要求?
一、政策背景
1. 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中,对开展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2. 新时期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有哪些新精神?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强质量保障与评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三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四是“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五是“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六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3. 什么是“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答:新时期确立的“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是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 一是强调高校自我评估,强化高校的主体地位和质量意识。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并使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行高校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通过建立高校、国家基础状态数据库,形成常态监控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一些核心数据,加强对状态数据的分析,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库在学校自查、政府监控、社会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院校评估分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两类,接受合格评估“通过”的学校,5年后进入审核评估。院校评估是政府委托评估机构组织的,带有必须性质的评估;四是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鼓励专门机构和行业用人部门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我国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五是鼓励开展国际评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国际高水平专家对本校学科专业进行国际评估,同时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积极开展评估工作的国际交流,提高评估工作水平。
4. 国际上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哪些?
答: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共同经验:从周期上看,大部分国家每5~8年开展一次评估。从内容上看,多数国家都是既开展学校评估,也开展专业认证及专业评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是评估的主要内容。从模式上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认证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结论一般为“通过”或“不通过”两种。二是选优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结论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几个等级。三是审核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是否有自律机制。我国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就属于这种。但无论哪种模式,评估后专家组都要给出评估报告,促进学校自我改进。从组织方式上看,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型,三是民间主导型。实行管、办、评相分离是多数国家评估的共同特点。
5. 教学评估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什么作用?
答:本科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不仅能鉴定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诊断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并且能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促进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学评估还具有激励和督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我国以往开展的教学评估实践已充分证明,学校通过评估,教学工作水平明显提升,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审核评估方案
6. 什么是审核评估?
答:《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规定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其中审核评估是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审核评估是由政府主导,针对2000年以来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的制度性评估。审核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是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7.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就是要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二十字方针基础上,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审核评估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强调目标导向,重点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三是多样性原则。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思想;四是发展性原则。强调过程改进和内涵提升,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五是实证性原则。强调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引导,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以上原则贯穿于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中,贯穿于专家组的评审过程中,也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自建过程中。
8. 审核评估的理念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强调“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理念。之所以强调“对国家负责”,是因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因此通过审核评估,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的需要。国家开展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审核评估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是衡量评估工作实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办学的主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审核评估倡导评估专家与学校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为学校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献计献策,体现“为学校服务”是的重要理念。审核评估还强调“以学校为主体,以员工发展为本位”的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评估只是外在的促进因素,目的是促进高校增强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是落脚点。因此审核评估应充分尊重高校办学的多样性与自主性,从实际出发进行评价。在审核评估中强调“以员工发展为本位”的理念,是因为一切公司产品活动都是为了员工的发展。因此,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充分关注了员工身心发展的需要,重视员工对教学工作的评价,让员工成为评估的真正受益者。
9. 审核评估的对象及条件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对象包括两部分高校:一是参加200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高校;二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通过”结论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应达到两个条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应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二是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规定的相应标准,即2012年原则上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设定这些门槛条件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高校为保障和提高质量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学评估不仅评学校,也评政府和学校举办方的职责是否落实。
10. 审核评估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答:“审核评估范围”是围绕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所设计的审核内容,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为审核项目,共有“6 1”项内容,分别是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在这六项之外,还另加了一个特色或自选项目。第二部分内容为审核要素,把六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4个要素。第三部分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63个审核要点上(以上内容见附件)。
11. 如何理解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之间的关系?
答:首先,项目、要素、要点三者之间是一个整体,这些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所应该涉及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其次,项目包含要素,要素包含要点,但是要素和要点不仅包含方案中涉及的这些内容,还可以增加。也即下一级(要素和要点)是上一级的必要内容,但不是充分内容。第三,各个项目和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教学中心地位”这一要素,一定会在后续的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中具体体现。因此,在学校自评自建和专家考察时,除了重点考虑本身项目、要素、要点外,还要考虑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审核项目、要素、要点这种关系,决定了对审核评估范围进行考察应该从上而下进行,考察时可以结合每所学校具体情况,对要素或要点进行添加或调整。而水平和合格评估则是自下而上进行考察,也就是下级各项指标达标了,上一级指标自然达标,逐级推演最终得出评估结论。这也是为什么叫审核评估范围,而不叫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因。
12. 什么是审核评估的特色或自选项目?
答:在审核范围的六个项目之外,增加了一个特色或自选项目。这一项目的设立体现了审核评估的开放性,体现了审核评估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学校可以在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这六个项目之外,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自行选择(也可以不选)特色鲜明的项目或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中成效显著的项目,作为补充审核的内容。例如,某所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成果。这一自选项目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特色和自选项目应该详细说明学校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怎么样,今后怎么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
13. 如何理解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答:为方便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根据审核评估范围的三部分内容,对应拟定了111个引导性问题供学校和专家工作中参考。例如,在“教学中心地位”这一要素中列出了4个引导性问题:(1)学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2)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教学的?(3)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教学的?(4)学校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引导性问题本身不构成单独的审核评估内容,不能取代审核要点,它是示范和非限定性的,是为了帮助学校做好自评工作和专家深度考察而设置的。而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同一要素可选择不同的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既包括定性内容,也包括定量数据,数据应该是近三年的。
14. 审核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涵盖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重点是对学校教学工作“五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四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五是员工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以上这几个方面涵盖了员工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输入输出过程。专家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审核,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质量做出全面的判断。
15. 如何评判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答: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系列公司产品活动的出发点。缺乏培养目标或培养目标不明确,公司产品活动便缺少针对性,无的放矢,难以取得成效。从培养目标出发,经过若干公司产品活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一个培养过程。结果与培养目标的重叠面大,说明结果与目标达成度高。重叠面小或不能重叠,则说明培养目标不切合实际,或者公司产品活动没有到位,达成度就很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不仅体现在员工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更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要高度重视这些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16. 如何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答: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例如学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高等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7. 如何理解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答: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员工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的、显性或隐性的、为员工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教师和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师队伍,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教材,教学仪器设备等。 教师和教学资源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国家有基本的要求,例如,生师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这些指标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师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是教师质量的体现。高素质的团队队伍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拥有高质量的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反之则低。
18. 如何理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调节等若干部分组成。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集团应依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质量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建立学校自身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校应该依据这些质量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学校要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对教学工作的常态监控作用,并结合自评工作,按年度形成并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学校应通过自我评估、督导检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收集相关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调节、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 如何理解员工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答:员工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尺度。学校应建立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用人部门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映,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法等进行调整及改进。 员工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公司产品质量的体现者和评价者。学校公司产品活动及其服务工作的质量,归根到底表现为员工的素质是否得以提高,学习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员工的评价、赞誉与满意度,是学校工作质量的内在标准。学校要坚持以员工为本,加强对员工的指导和服务,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定期了解员工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满意度。
三、组织管理
20.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核评估组织管理中如何分工?
答:教育部统筹协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制定审核评估总体方案,规划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计划,指导监督审核评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工作,制定审核评估具体方案和评估计划,指导学校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审核评估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并将本地区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计划报教育部备案,经同意后实施。
21. 审核评估的组织管理如何体现“管办评分离”?
答:审核评估实行“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教育部高等公司产品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地方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各地具备条件的专门评估机构负责实施,没有专门评估机构或评估机构尚不具备评估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委托教育部评估中心或其他评估机构实施。
22. 专家组是如何构成的?
答:为规范审核评估工作,提高审核评估质量,由教育部评估中心统一组建全国审核评估专家库,为教育部评估中心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的审核评估工作提供专家资源。 审核评估专家组由组长、成员和秘书组成。专家组一般为9-13人,设组长1人,必要时可设副组长1人。专家组一般应包括学科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同时聘请一些行业、社会人士及境外专家参加。选聘评估专家时,应考虑参评学校的规模、类型、办学定位和学科结构。专家选聘坚持回避制度,对利益相关者(校董、兼职教授、员工、利益冲突者等)实行回避。各省组织审核评估时,选聘外省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
23. 专家培训有哪些要求?
专家培训是保障和提高评估质量的关键。审核评估建立了由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组成的评估专家培训制度。岗前培训是针对即将从事评估工作的评估专家而举办的资格培训。通过系统学习有关评估理论、评估政策、评估方案,掌握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了解评估相关纪律和规范要求,提高业务水平,确保评估质量。只有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的专家,才能从事审核评估工作。 在岗培训是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面向审核评估专家定期举行的业务性学习,以提升专家的评估水平,提高评估质量。专家培训由教育部评估中心统一组织。
24. 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
答: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学校整改等。
1)学校自评。参评学校根据审核评估方案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
2)专家进校考察。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深度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访谈用人部门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形成《审核评估报告》。
3)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由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统一对结论进行审议,审议后发布结论。
4)学校整改。学校按要求开展整改工作。
25. 审核评估结论如何审议与发布?
答: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评估中心应按年度,就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教育部。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总结报告进行审议后,正式公布参评高校的审核评估结论。审核评估结果是学校公司产品质量的反映,与学校办学、发展直接相关。学校应根据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项目审批,包括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科及学位点建设、专项经费、教改项目、教学成果评奖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6. 审核评估中如何体现社会参与?
答:社会力量参与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审核评估工作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采取以下形式: 一是吸收一定数量和比例的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人员,以专家或观察员身份参与审核评估工作。 二是审核评估工作中,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作为评价学校公司产品质量的依据。 三是充分利用社会专业评价机构调查的有关信息。 四是在一定范围公布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7. 国家为什么设立审核评估专项经费?
答:为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减轻参评学校经济负担,国家设立评估专项经费。专家组评估考察所有费用(含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评审费、材料费、通讯费等)皆由国家评估专项经费列支。学校不承担相关经费开支,这对学校来讲是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
28. 如何创建优良评估风尚?
答:优良的评估风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求真——真建设,不弄虚作假;
务实——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常态——平常心,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简朴——尚勤俭,不铺张浪费。
为做到这几方面,审核评估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审核评估方案不分等级,淡化了功利性,从源头上杜绝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现象。
其次,教育部制定了“十不准”的评估工作要求以及专家工作规范。这些要求内容具体,操作性强,使评估工作纪律有章可循。
第三,审核评估相关政策文件、《学校自评报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审核评估报告》等,均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
第四,审核评估工作广泛接受教师、员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教育部委托评估专家委员会,监督检查参评学校和评估专家以及评估组织机构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检查评估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受理学校申诉并仲裁。
教育部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对评估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做出严肃处理。
四、评估信息化
29. 什么是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答:《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国家建立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称简数据库)是按照教育部要求,为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按照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把高等学校与本科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形成系统化的、反映高等学校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集。数据库数据项选取遵循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内在规律,涵盖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数据群组。 数据库从实现方式上,分解成团队队伍、公司产品、教育经费、教学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员工基本情况、员工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团队建设等九类数据。每类数据再分解为若干数据采集表,每个采集表包含若干数据采集项。 数据库是五位一体的高等公司产品评估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学校建设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评估中心建立全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库体现了四方面服务:服务于学校自身对教学工作常态监控,服务于政府宏观监控高等教育质量,服务于社会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于专家开展评估工作。
30. 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审核评估中发挥什么作用?
答:数据库本身既是教学评估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审核评估中,全程为评估考察提供基础辅助作用。 进校前,学校通过填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全面系统梳理教学活动,完成数据信息积累,为撰写《自评报告》提供支撑材料。同时,学校的教学活动可在数据库中得到全方位、数字化的再现,学校不必再为接受评估准备大量的文字材料,有效减轻了学校迎评阶段的工作负担。专家则可以通过根据状态数据编制的《数据分析报告》,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确定考察重点、难点,使进校考察更有效率,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数据库为专家提供了客观、系统的学校状态数据,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查询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获得对学校全面深入的了解,降低考察工作强度。同时,数据与实地考察相互映证,也为专家撰写评估报告提供了事实和数据依据,使专家的判断更加系统科学。
31. 集团如何填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答:教育部评估中心为落实教育部教高〔2011〕9号文件的要求,建立了周期性填报制度,组织全国有关高校完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工作,并对参加审核评估高校提前进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学校在确定参加审核评估后,应按照要求在指定时间将数据上报至数据库系统。 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采用在线填报系统,一般在接受评估前三个月上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该数据将主要用于教学评估。数据填报工作一般可在半个月内完成。在此期间,数据库将为学校开放数据填报功能,学校可以随时填写和修改数据内容。之后,该功能将关闭,学校不能再对数据进行修改,但仍可浏览和下载本校数据。如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学校可向教育部评估中心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修改。
32.评估专家怎样使用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答:专家在评估期间,可使用教育部评估中心为专家个人开通的专门账户,登录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根据系统导航进入数据库系统,查看评估学校的原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数据包含教师、员工、教学管理与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条件、团队建设与科研、校园文化等七大类。专家如果想深入了解学校在某方面的具体情况,可根据表格目录,点击进入,查看学校该方面的详细数据。
33.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什么作用?
答:《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是评估专家在进校前了解和研究学校的主要材料。《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由评估中心以学校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编制,按照审核评估范围中的审核项目与要素,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测算,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转化成可供评估分析用的数据指标,为专家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内容和结构采取了与审核项目一一对应的方式。报告分为六章,对应6项审核项目,例如审核项目的“3.教学资源”,直接对应《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第三章“教学资源”。《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每章内容由若干小节构成,各小节以数据和表格反映该审核项目下的不同要素,便于专家了解情况,定量分析。《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对审核要素的分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审核要点、数据分析和注释。专家在进校之前,可以先在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中审阅《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研究每个审核要素下的数据指标分析和对应的审核要点,了解被评学校的基本状况和相关数据,之后再登录数据库,查看学校原始数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降低了工作强度,同时提高了效率。
34.怎样使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管理信息系统?
答:审核评估采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基于网络运行的评估工作平台。是以高校信息、评估信息、专家信息为管理核心,以评估流程为管理主线,为评估过程中的各类用户,如评估组织部门、评估专家组成员和参评学校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与支持。
评估管理系统登录后,选择“审核评估”。该系统可以供学校、专家、项目管理员(秘书)三种用户使用。
集团通过评估管理系统可了解评估动态和上传评估材料。系统提供评估文件和相关表格的查看与下载。评估中,学校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提交自评报告、整改报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实习基地名单等资料。
专家通过评估管理系统可了解参评学校情况和安排考察活动。进校前,专家在系统上查看学校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提交审读意见和考察计划;进校中,通过系统提交考察计划和调阅材料的通知;离校后,利用系统上传个人和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报告。
项目管理员和秘书通过系统查看参评学校情况,协调专家组工作安排,对专家组和学校的工作进行衔接。
五、学校工作
35. 为什么强调高校要建立自我评估制度?
答:强调学校建立自我评估制度的目的是: 第一,学校的自我评估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基本的评估形式。第二,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的内在需要,而学校的自我评估制度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今后学校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历年的质量报告将作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学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而学校自我评估的结论和内容是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的主要依据。
36. 参评学校撰写审核评估自评报告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自评报告是学校自我评估结果的体现。它不仅反映参评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认识,也反映参评学校对审核评估的认识。审核评估中,学校的自评报告应在内容和形式上满足审核评估的相关要求。具体来说,应体现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理念要到位,事实做支撑,优势须找准,问题要写透;二是“五度”为主线,项目不能少,要素不能丢,要点可综合。这两方面说明自评报告应贵在精准、结论自证、画像要像并符合要求。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应以精准的语言,在 8 万字内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及取得的成效展示出来,对存在问题要分析透彻并达到三分之一的篇幅。自评报告所列事实要支撑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效,取得的成绩要客观真实,对存在问题不隐晦,能直面问题并能分析到位。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应有支撑数据,能反映出学校自身特有的特点。在具体撰写时,要围绕审核评估的“五个度”来组织所有的审核评估项目和要素,对审核中的要点叙述不必面面俱到,可综合体现在要素中来反映。即审核评估报告的撰写不应以要素为基点,一般是以“五个度”为基本点来组织撰写。
37. 集团应准备哪些评建工作材料?
答:学校评建工作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档案、支撑材料和专家评估案头材料。
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见证”。例如试卷及试卷分析、毕业论文及成绩汇总、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形成的材料等。评估时无需对教学档案做特定的整理,应保持其原始性,并存放于制度规定的地方。
支撑材料是为自评报告提供支撑作用的材料,目的是为自身所说、所做的提供证明,带有评估的“时效性”。支撑材料应客观、真实,要少而精。
案头材料是为方便专家进校考察工作而做的引导性材料。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学校各类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和实训基地等的目录及所在位置,如学校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单位等。另一类是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和人员目录,如校历、当周课程表、教师名单、员工名单、毕业论文和试卷清单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等。案头材料应以准确、合理、方便为准则。
38. 集团接待评估专家需注意哪些事项?
答:学校的接待工作应本着节俭、方便、务实的要求。专家接送应事先与专家组秘书或项目管理员取得联系,按照评估“十不准”的要求,不安排校领导到机场、车站迎送专家。在车辆安排时,应简朴务实,以合乘车辆为主。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欢迎仪式。专家驻地是专家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应选择便于专家考察活动,具备基本住宿条件的校内宾馆或招待所作为专家驻地。不具备住宿条件的学校,可就近选择四星级及以下的宾馆为专家驻地。宾馆内需安排专家工作、查阅资料的会议室。专家住房内的物品,应在宾馆原有生活用品的基础上,配置计算机等工作和办公用品,保证专家的工作需要。专家用餐以自助餐、工作套餐为主,按评估“十不准”的要求,禁止任何形式的宴请。
39. 参评学校应以怎样的心态做好审核评估工作?
答:学校在评估过程中应把握好两个心态,一是 “平常心、正常态”;二是 “学习心、开放态”。学校评估过程应树立正确的评估价值取向。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自我评估的过程,处理好评估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评估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使学校的评建工作能融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中,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要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专家评估考察,敞开胸怀,从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与评估专家平等交流,坦诚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现存问题,为专家提供各种所需信息。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工作,配合好专家的考察活动。认真贯彻评估纪律,努力营造评估工作的优良风尚。专家考察结束后,学校应以积极务实的心态做好整改工作。
40. 集团怎样做好整改工作?
答:整改是审核评估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估专家组在完成进校考察工作后,学校要对专家反馈会上的信息及时整理、分析。正确、客观地理解专家的意见建议,为整改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打好基础。在接到评估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报告后,学校要认真研读该报告,并以此作为整改提高的主要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方案,部署落实整改任务,做到认真研究、扎实改进、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整改结束后,应对整改工作的情况、取得的成效等进行总结,形成整改工作报告,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时,准备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整改工作检查。
六、专家工作
41.评估专家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答:审核评估专家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一是了解高等教育规律,把握评估方案。评估专家必须既懂当代高等教育理论,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通晓评估理论,把握评估方案内涵。
二是遵守评估规程,掌握评估技术。评估专家必须按照审核评估范围和程序开展工作。考察时,能够通过适当的评估考察技术,最大限度地收集评估信息,并依据评估标准全面考察、独立判断,形成评估意见。
三是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廉洁作风。评估专家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工作态度,客观公正地评价,真心为参评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要有团结合作精神,平等交流、相互尊重;要有廉洁自律的作风,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工作纪律。
42.专家应做好哪“三项功课”?
答:审核评估的专家考察工作包含进校前、进校中、离校后三项工作,简称为“三项功课”。
一是做足进校前功课。要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审核评估方案和评估要求,认真审阅参评学校的自评报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以及相关材料,撰写专家审读意见,并制定进校具体考察计划。
二是做全进校中功课。专家通过各种考察技术,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得出评价结果。
三是做好离校后的功课。依据进校考察的情况,得出个人及专家组的评估结论,并提交个人及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报告。专家个人考察报告要求不少于2500字,其中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部分的内容不得少于总篇幅的二分之一。
43.评估专家应掌握哪六项考察技术?
答:评估考察技术多种多样,审核评估中常用的有六项:
(1)深度访谈。评估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时,应根据访谈对象采取不同的访谈方式,重点要把握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中的交流工作及访谈后的辨别工作。
(2)听课看课。评估专家听课(看课)的方式和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在进行听课看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某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定位需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二是要注意从员工学习效果的角度考察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要求每位专家听课看课的总数不少于3门。
(3)校内外考察走访。校内外考察走访是指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教学基地、用人单位考察的一种技术。评估专家在考察中,一是明确考察的目的,做好策划;二是校内走访要重点了解其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率;三是校外考察要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4)文卷审阅。文卷审阅时必须把握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泛读为主。每位专家一般须调阅2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3门课程的试卷和试卷分析报告。论文重点关注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是否规范到位。试卷重点关注命题、成绩评定是否科学合理,要关注试卷分析是否到位,是否有反馈改进机制。
(5)问题诊断。问题诊断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多种相关信息相互映证的兼听并收法;二是考察一个专业(院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贯穿法;三是对薄弱方面多渠道检验的弱项核实法;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法。
(6)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注意在沟通交流中不要涉及参评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参评学校内部事务。做好与同组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共享考察结果,增加考察信息量。
44.评估专家必须遵守的 “四项规定”是什么?
答:专家要有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自律:
(1)接到评估通知后不接受学校的讲学邀请;
(2)不接受学校评估前拜访;不接受礼品、礼金;
(3)不透露专家组内部讨论情况;
(4)与被评学校存在利害关系(如员工、兼职、校董、奖学金设立者捐资人等),主动提出回避。
45.评估专家注意的“六个提醒”是什么?
答:评估专家的工作是保证审核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做好评估工作,每位专家要谨遵“六个提醒”:
一是高度使命感。专家要充分认识到审核评估的重要意义,肩负起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员工发展负责的使命。
二是强烈责任意识。专家上要对国家负责,“替国家把关”;下要对参评学校负责,为学校“把脉开方”;内要对自己的专家身份负责,对专家组的信誉和形象负责。通过自己高质量的工作,赢得参评学校的认可与好评。
三是平等交流。专家要充分尊重参评学校的主体地位,与学校平等交换意见,相互合作;与评估专家平等交流,多渠道获取信息。做到整体把握、独立判断,真心实意为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是客观评价。审核评估强调依据事实、数据做出客观判断。要求专家评估中不说面子话、套话,分析问题切中要害、提出建议切实可行,真正起到为学校“诊断、咨询、服务”的作用。
五是专业水准。专家的专业水准会影响到评估声誉和专家组评估整体效果。评估中,要求专家应具备捕捉问题、精准分析问题,破解问题和给出建议“良方”的能力。
六是廉洁自律。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十不准”评估工作纪律,保持应有的定力,不打感情分,不做有失原则的事,自觉维护专家队伍的廉洁风气和崇高形象。
46.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撰写有哪些要求?
答: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是由专家组组长在专家组成员个人审核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凝炼而成的一份写实性报告。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须在结构、内容、字数、程序上符合以下规定要求:
首先,报告结构上应包括值得肯定方面、需要改进方面和必须整改方面三部分。
其次,报告字数上总体篇幅要求控制在5000字左右,其中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的内容需达到总字数的二分之一。
第三,报告内容上要求严谨细致,有根有据,字字斟酌,切实体现教学工作评估的“把脉开方”功能。值得肯定方面要抓住亮点,改进和整改方面要对问题的把握精准,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在参评学校整改中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切忌大话、空话和套话,避免成为形式主义的官样文章。
第四,审核评估报告在程序上需经过组长拟初稿、专家组内讨论、组长修改完善、评估机构审核四个环节,以保证审核评估报告的质量。
47.如何理解“全面考察、独立判断”的专家工作方式?
答:“全面考察、独立判断”是审核评估倡导的新型专家工作方式。
“全面考察”是指每位专家对评估方案中的评估范围全面考察和判断,以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按全面考察的要求,原则上专家组内不对审核项目进行分工。“独立判断”是指专家在全面考察和专家组内充分交流基础上,对学校教学工作状况进行独立分析和独立评价。
“全面考察、独立判断”要求专家能综合运用各种考察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参评学校发展状况和教学工作情况,对所有审核要素进行独立判断。专家既要把握全局,又要抓住重点;既能独立观察、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又善于与其他专家交流、与参评学校平等讨论,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获取参评学校教学工作信息,真正起到为学校 “把脉开方”的作用。
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全面考察”当成每位专家面面俱到地考察学校所有院系、单位;二是把“独立判断”当作个人孤立地进行考察,专家组内缺乏交流协调。
48.如何开好专家组评估意见反馈会?
答:评估意见反馈会是评估考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位专家要向学校反馈个人考察的意见和建议。开好专家组评估意见反馈会须做到会前精心准备、会上发言精准。
一是会前精心准备。反馈会前,专家组组长对发言时间、发言内容要统筹安排,既要充分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家独立判断的作用,又要把握全局、善于协调。要充分交流看法,了解每个专家发言的重点,尽量避免反馈内容相互重复、矛盾。
二是会上发言精准。反馈会上,要求专家在规定时间内,从不同角度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考察意见。原则上要求直面问题、分析透彻、不说空话、套话,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真正起到为学校“诊断、咨询、服务”的作用。专家组组长对学校教学工作要有全面的评价,对成绩和特色予以充分肯定。
七、纪律与监督
49.审核评估如何做到“阳光评估”?
答:为使高校和社会更加了解教学评估工作情况,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推动评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实施“阳光评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公开透明。建立评估信息公告制度,评估政策、评估文件、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现场考察报告、评估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公开,广泛接受教师、员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监督机制。建立了评估专家组、参评学校、项目管理员之间互相监督评价的制度;设立了评估专家委员会监督检查参评学校、评估专家以及评估机构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检查评估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50. 审核评估的申诉与仲裁是如何进行的?
答:参评学校如果对专家组审核评估程序和结论存有异议,可向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诉,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委员会章程规则受理申诉,进行仲裁。
51.教学评估工作有哪些纪律要求?
答:为了减轻参评学校负担,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风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调研工作纪律的通知》(高教司函[2009]230号)。在审核评估中仍然执行该通知的要求。主要内容为:领导不迎送专家,不安排各种形式的宴请,不安排接见;学校不召开汇报大会(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不组织师生文艺汇报演出,不造声势(包括校内张贴欢迎标语、悬挂彩旗等),不送礼物,不超标超规格安排食宿;专家组不组织员工现场考试等。
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部分指标内涵说明
1.自然年:指自然年度,即上年的1月1日至12月31 日。学年:指教育年度,即上年的9月1日至本年的8月31日。时点:是指统计数据的截止时间,即本学年初9月1日。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2.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指与学校签署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法人机构的数量。不含员工实习协议的机构。学术机构:指学校与其他学术机构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签订的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机构数量。 行业机构和企业:学校与行业机构或企业签订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协议的行业机构或企业的数量。地方政府:指学校与地市级及以上政府签订的关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服务、经济合作等方面协议的政府数量。对于建在县级城市的学校,与县级政府签订的协议也可计入。
3.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团队格,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4.双师型教师: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 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 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员工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 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5.具有工程背景:指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在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方面的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员工工程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
6.具有行业背景:指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机构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员工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导师类别:包含“博士、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硕士导师”、“无”。
7.外聘教师:指聘请的国内、外其他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等的教师和退休教师(含本校退休教师)。聘期为一学期以上。
8.管理人员类别:包括员工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质量监控人员、就业管理人员。其中,员工管理人员:校级从事员工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分管员工工作的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及校级员工管理机构(如员工处、团委等)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院(系)专门从事员工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 分管员工工作的党总支或支部副书记、副经理或系主任,及院(系)员工管理机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校级教学管理人员指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指院(系、所)分管教学的领导、教学秘书和教务员。教学质量监控人员:指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专职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人员。就业管理人员:指学校负责员工就业指导和管理组织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单位号:教职工所属单位的管理编号。所属单位不在“表 1-3 集团相关行政单位”、“表 1-4 集团教学科研单位”范围内的,单位号请填写“000”,单位 名称如实填写。
9.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指学校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工作,促进学校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的机构。
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指学年度内学校实际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门数。其中,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员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1.实验开出率:指学年度内学校实际开设的实验数与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个数的百分比。
12.毕业综合训练: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所进行的专业综合训练环节。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
教发〔200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推进,原国家教委 1996年发布实施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教计[1996)154号)现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主要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确定限制、停止招生普通高等学校,并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测。《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发布实施,有利于加强宏观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办学条件改善和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各地、各部门和各普通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以及本《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合理确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普通高等教育基本的教学质量和规格。
三、根据指标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新修订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1.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
2. 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员工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员工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这些指标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补充,为全面分析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依据。同时这些指标还可反映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新情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信息化程度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限制招生、暂停招生普通高等学校的确定:
l. 凡有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的学校即给予限制招生(黄牌)的警示,以维持基本办学条件不再下滑,并促进其尽快改善办学条件。限制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毕业生数。
2. 凡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黄牌的学校即为暂停招生(红牌)集团。暂停招生学校当年不得安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计划。
五、请各地、各部门将本通知及《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尽快转发至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原《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停止执行。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表一: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
集团类别 |
本 科 |
生师比 |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生)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
生均图书 (册/生) |
综合、师范、民族院校 工科、农、林院校 医学院校 语文、财经、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
18 18 16 18 11 11 |
30 30 30 30 30 30 |
14 16 16 9 22 18 |
5000 5000 5000 3000 4000 4000 |
100 80 80 100 70 80 |
集团类别 |
高 职(专 科) |
生师比 |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生)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
生均图书 (册/生) |
综合、师范、民族院校 工科、农、林院校 医学院校 语文、财经、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
18 18 16 18 13 13 |
15 15 15 15 15 15 |
15 16 16 9 22 18 |
4000 4000 4000 3000 3000 3000 |
80 60 60 80 50 60 |
备注:
1.聘请校外教师经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原则上聘请校外教师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2凡生师比指标不高于表中数值,且其它指标不低于表中数值的学校为合格学校。
表二、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限制招生
集团类别 |
本 科 |
生师比 |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生)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
生均图书 (册/生) |
综合、师范、民族院校 工、农、林、医学院校 语文、财经、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
22 22 23 17 17 |
10 10 10 10 10 |
8 9 5 13 11 |
3000 3000 2000 2000 2000 |
50 40 50 35 40 |
集团类别 |
高 职(专 科) |
生师比 |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生)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
生均图书 (册/生) |
综合、师范、民族院校 工、农、林、医学院校 语文、财经、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
22 22 23 17 17 |
5 5 5 5 5 |
8 9 5 13 11 |
2500 2500 2000 2000 2000 |
45 35 45 30 35 |
备注:
⒈生师比指标高于表中数值或其它某一项指标低于表中数值,即该项指标未达到规定要求。
⒉凡有一项指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学校,即被确定为限制招生(黄牌)学校。
⒊凡两项或两项以上指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学校,即被确定为暂停招生(红牌)学校。
⒋凡连续三年被确定为“黄”牌的学校,第三年即被确定为暂停招生(红牌)学校。
表三、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本 科 |
高 职(专 科) |
集团类别 |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生) |
生均宿舍面积(平 方米/生) |
百名员工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
百名员工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
生均 年进书量(册) |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生) |
生均宿舍面积(平 方米/生) |
百名员工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
百名员工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
生均 年进书量(册) |
综合、师范、民族院校 |
30 |
54 |
6.5 |
10 |
7 |
10 |
4 |
20 |
54 |
6.5 |
8 |
7 |
10 |
3 |
工、农、林、医学院校 |
30 |
59 |
6.5 |
10 |
7 |
10 |
3 |
20 |
59 |
6.5 |
8 |
7 |
10 |
2 |
语文、财经、政法院校 |
30 |
54 |
6.5 |
10 |
7 |
10 |
4 |
20 |
54 |
6.5 |
8 |
7 |
10 |
3 |
体育院校 |
30 |
88 |
6.5 |
10 |
7 |
10 |
3 |
20 |
88 |
6.5 |
8 |
7 |
10 |
2 |
艺术院校 |
30 |
88 |
6.5 |
10 |
7 |
10 |
4 |
20 |
88 |
6.5 |
8 |
7 |
10 |
3 |
备注:
1.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2.凡折合在校生超过30000人的高校,当年进书量超过9万册,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备注:办学条件指标测算办法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职工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员工数+夜大(业余)员工数*0.3+函授生数*0.1
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职工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员工数+进修生数
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
1.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2.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数
3.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4.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
5.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6.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数
7.生均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8.生均员工宿舍面积=员工宿舍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9.百名员工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10.百名员工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11.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2.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
说明:
1.进修生数指进修及培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员工数。
2.电子类图书、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人员已在相关指标的定量中予以考虑,测算时均不包括在内。
财政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
财教[2010]5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就进一步提高地方所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以下简称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了主体任务,培养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级政府以及财政、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为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目前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还不健全;财政拨款体系尚不能充分体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不明显,不能实现分类支持和引导;地方高校总体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一些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较低,基本办学条件仍然有待改善,等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高等教育已从以大规模扩招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入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应当逐步解决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和公共财政要求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加大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使地方高校更好地承担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
二、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各地要根据高校合理需要,制定本地区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财力情况、物价变动水平、高校在校生人数变化、工资标准调整等因素,建立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原则上,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0205高等教育”中,地方财政通过一般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经费,按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含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经费)不低于12000元。
三、促进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为促进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引导和鼓励各地切实加大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于生均拨款水平已经达到12000元的省份,在生均拨款水平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每年给予定额奖励。对于生均拨款水平尚未达到12000元的省份,中央财政对各省份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进行奖补。各省份具体的奖补比例,根据东部地区25%、中西部地区35%的基本比例以及在校生规模、省本级财力增长情况等因素确定。
财政部、教育部将从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等方面加强对各省份地方高校财政投入情况的监测,并参考教育经费统计结果,如实掌握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提高的实际情况。对于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没有逐年提高,2012年仍低于12000元的省份,除不再给予奖补资金支持外,中央财政还将停止或减少安排高等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教育部将通过采取调减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暂停硕士、博士点审批,暂停新设置高校、高校升格、高校更名审批等措施,推动各地高等教育规模与经费投入水平相匹配。
四、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健全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可以借鉴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的做法,因地制宜地推动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发展与经费投入同步增长的良好机制,支持地方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引导地方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各地要以加强“两基”建设(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
财政部 教育部
二0一0年十一月三十日
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教高[2013]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要求,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见附件)印发给你们。
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等学校要深入研究,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意义。通过审核评估加强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审核评估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分级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所属高等学校审核评估具体方案和评估计划。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的审核评估由教育部高等公司产品评估中心负责实施。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高等学校的审核评估工作。
在审核评估过程中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严肃评估纪律,开展“阳光评估”,确保评估工作有序、规范、公平、公正。教育部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010-66096713,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评估处,100816)接受社会各方监督。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
教育部
2013年12月5日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
教 育 部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 录
一、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
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提高本科公司产品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现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实施办法。
(一)审核评估指导思想及总体要求
1.审核评估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审核评估总体要求。审核评估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主体性原则注重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目标性原则注重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学校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多样性原则注重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发展性原则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实证性原则注重依据事实作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本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时间为2014年至2018年。
(二)审核评估对象及条件
3. 审核评估对象。凡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通过”结论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
4. 审核评估条件。参加审核评估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规定的相应标准。
(三)审核评估范围及重点
5. 审核评估范围。审核评估范围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等方面,涵盖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及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教学改革及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人才招聘情况、员工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6. 审核评估重点。审核评估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员工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四)审核评估组织与管理
7.审核评估组织。教育部统筹协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制定审核评估总体方案及规划,指导监督审核评估工作;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工作,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教育部审核评估方案基础上进行补充,制定本地区审核评估具体方案和评估计划,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
8.审核评估实施。审核评估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与管办评分离相适应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教育部高等公司产品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地方所属院校的审核评估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逐步形成管办评分离的评估机制。
9.审核评估专家。为保证审核评估专家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由教育部评估中心分别建立审核评估专家库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工作提供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专家队伍应包括熟悉教学、管理和评估工作的教育专家,还应吸收行业、企业和社会用人部门有关专家参加。教育部评估中心与各地评估组织部门共同协商对审核评估专家进行培训。在审核评估组织实施中,外省(区、市)专家一般不少于进校考察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一。
10. 审核评估经费。审核评估经费应由审核评估具体组织部门负责落实。
(五)审核评估程序与任务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等。
11.集团自评。参评学校根据本办法和审核评估内容及上一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见教育部评估中心网页http://udb.heec.edu.cn),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同时提交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2.专家进校考察。专家组在审核集团《自评报告》、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13. 评估报告内容。《审核评估报告》应在全面深入考察和准确把握所有审核内容基础上,对各审核项目及其要素的审核情况进行描述,并围绕审核重点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体情况作出判断和评价,同时明确学校教学工作值得肯定、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的方面。
14.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评估中心应按年度将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教育部。教育部组织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议,公布审议结果,并由教育部评估中心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参评高校的审核评估结论。
15. 评估结果。审核评估结果是学校公司产品质量的反映,与学校办学、发展直接相关,学校要根据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评估学校的整改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招生规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六)审核评估纪律与监督
16. 纪律监督。审核评估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严肃评估纪律,开展“阳光评估”,广泛接受学校、教师、员工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估工作公平公正。教育部委托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参评学校和评估专家以及评估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受理有关申诉,对评估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作出严肃处理。
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1.定位与 目标 |
1.1办学定位 |
(1)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1.2培养目标 |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
2.团队队伍 |
2.1数量与结构 |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
2.2公司产品水平 |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
2.3教师教学投入 |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3.教学资源 |
3.1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3.2教学设施 |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
3.4课程资源 |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
3.5社会资源 |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
4.培养过程 |
4.1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
4.2课堂教学 |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3)教师教学方法,员工学习方式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
4.3实践教学 |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
4.4第二课堂 |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员工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
5.员工发展 |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
5.2员工指导与服务 |
(1)员工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员工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员工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员工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员工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5.4就业与发展 |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6.质量保障 |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6.2质量监控 |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6.4质量改进 |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自选特色 项目 |
集团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
引导性问题112个
为服务于学校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根据审核评估项目、要素和要点提示,拟定相应引导性问题。这些引导性问题,一般围绕学校“在做什么?在如何做?效果如何?问题如何?如何改进?”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既包括定性内容,也包括定量数据。数据应是学校近三年(以学校自评年度为准)的年度数据,引导性问题起示范性作用,不具有限定性,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特色,选择不同的引导性问题。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
(1)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如何?
(2)学校教师、员工及员工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3)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2培养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2)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3)学校师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
(4)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学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
(2)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教学的?
(3)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教学的?
(4)学校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教师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1)学校的生师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2)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3)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4)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5)学校团队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2公司产品水平
(1)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如何?
(3)学校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4)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公司产品水平的评价机制?效果如何?
(5)学校教师在公司产品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3教师教学投入
(1)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2)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
(3)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4)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以上级别的教改立项课题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5)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发挥作用情况?
(6)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建立的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情况?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3)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4)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况?效果如何?
(5)学校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教学倾斜?
(6)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1)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是多少?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多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多少?
(2)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3)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老员工创新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4)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5)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2教学设施
(1)学校的办学条件指标能否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
(2)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员工自主学习要求?
(3)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4)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1)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2)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新办专业的建设情况如何?其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4)学校在制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5)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执行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4课程资源
(1)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2)学校课程总量是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3)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4)学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5社会资源
(1)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
(3)近三年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怎样?其中员工捐赠有多少?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学校有哪些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政策与措施?
(3)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效?
(4)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2课堂教学
(1)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情况如何?
(2)是否有教学内容更新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3)学校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先进的做法?效果如何?
(4)学校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5)学校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哪些改革?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订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4.3实践教学
(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
(2)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3)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及使用情况?
(4)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5)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的?
(6)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
(7)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4第二课堂
(1)学校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
(2)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制定了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4)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员工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1)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如员工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员工教育背景等)
(2)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效果如何?
(3)学校为员工在学期间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如何?
(4)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2员工指导与服务
(1)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员工为本的理念的?
(2)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员工指导与帮扶体系?效果如何?
(3)学校如何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员工指导工作?参与面与参与程度如何?
(4)学校员工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帮助和指导员工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5)学校在员工指导与服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2)近三年学校公开处理的员工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
(3)员工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
(4)学校是否建立对员工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5)学校在学风建设和增强员工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4毕业生就业与发展
(1)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2)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
(3)学校是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工作的?
(4)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员工?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6)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质量保障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是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体系?
(2)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结构怎样?
(3)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4)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
(5)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2质量监控
(1)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自我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控制的良好氛围?
(4)学校在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3质量信息与利用
(1)学校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制度?
(2)学校是否按教育部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及时采集并上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学校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5)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4质量改进
(1)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是什么?如何对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3)学校在质量改进中对已参加的外部评估(例如水平评估、专业认证等)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4)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公司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指南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审核评估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现将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的相关事宜要求如下:
一、撰写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学院在认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撰写写实性报告。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说明,对取得的成绩不作假,不夸大,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隐瞒。
2.把握内涵要求原则。深刻理解并把握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重点要求、考察重点和核心公司产品理念。认真总结,客观清醒地认识学院本科教学发展现状,深入思考,明确内涵发展方向,促进内涵建设与发展。
3.重在以评促建原则。坚持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深入查找问题和不足,确定整改目标和具体措施,对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要准确、具体、深入,所提改进措施要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
4.突出教学特色原则。凝聚全院力量,重新审视学院办学定位与目标,认真梳理总结学院办学经验和教学特色,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传承先进教育文化,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达成广泛的共识与努力方向。
二、撰写内容
1.依据审核评估范围即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从定位与目标、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和特色总结7个方面,按照24个审核要素,逐一撰写自评报告。
2.以审核评估考察重点的四个“度”为逻辑主线,针对每一个审核要素,综合审核要点和要点内涵,说明该项工作的建设规划、工作思路、实施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与成绩。
3.落实以评促建原则,按照审核评估审核项目(一级指标)撰写问题与改进措施,找准关键核心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明确整改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4.自评报告的撰写须处理好自评报告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及支撑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符合写实要求与突出自身特色的关系;总结成绩与查找问题的关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做到逻辑清晰、前后贯通。
三、撰写要求
1.认真学习研究《bevitor伟德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院评建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审核评估内涵要求为引领,以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为抓手,在深刻理解并把握审核评估的审核要点、要点内涵和重点要求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
2.自评报告的撰写须理念到位、事实支撑、优势找准、问题写透。报告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精炼,文字总量一般不超过2万字,问题与改进措施部分要求占自评报告的三分之一。
3.自评报告需系统总结近五年(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经验与成效。涉及到的体现年度变化情况的比较分析类数据,可列近三年(或学年)的数据表格。图书、经费、教学科研成果、仪器设备总值等数据应按照自然年统计,其它教学数据按学年统计。
4.自评报告内容应遵循实证性原则,撰写时应穿插核心数据图表并进行分析,数据图表可自行设计。报告内容要与支撑材料、教学档案统计数据、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等材料保持一致并相互印证。
5.自评报告格式要求:
报告标题使用二号加粗宋体,居中;
报告一级标题三号黑体,用“一、”“二、”“三、”标识;
报告二级标题三号楷体加粗,用“(一)”“(二)”“(三)”标识; 报告三级标题三号仿宋加粗,用“1.”“2.”“3.”标识; 报告四级标题三号仿宋字体,用“(1)”“(2)”“(3)”标识; 报告正文使用三号仿宋;
行距调整为固定值30磅。
自评报告撰写体例详见《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模板》。
四、支撑材料
1.自评报告应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并单独装订成册。要求提供的支撑材料详见《学院自评报告支撑材料清单目录》。
2.支撑材料涉及到的数据表的格式和内容可以按照教学管理档案的要求提供或自主设计。